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动态新闻

北京师范大学闫东鹏教授来课题组做学术报告

428上午,教师发展中心、建筑结构与环境修复功能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邀请北京师范大学闫东鹏教授来我校做题为新型长余辉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组装与磷光调控研究的跨学科协同交叉学术报告。

闫东鹏,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无机超分子化学,自组装有序功能薄膜,分子晶态材料的功能调控等。5年来,以通讯联系人在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发表SCI论文70余篇影响因子5以上论文56篇,18篇被期刊推选为文章封面插图或“Spotlight”)。《应用化学》和《中国化学快报》期刊青年编委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获得北京市教委授予的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北京市高校成才表率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长余辉发光材料,又称长磷光体或长时发光材料,在太阳能转换和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类重要的光-光转换和储能型光功能材料。目前,商品化的长余辉发光材料多集中在金属(如稀土)掺杂的铝酸盐、硅酸盐及钛酸盐等体系。该类材料的合成通常涉及高温固相反应,导致合成过程能耗较高,同时晶态形貌不易控制。近年来,有机余辉化合物获得了较大进步,科研工作者基于结晶诱导增强和聚集诱导增强等机理构建了纯有机长寿命固态磷光材料。然而,发展廉价、合成简单、稳定性好、性能优异的长余辉发光材料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基于上述科学问题和实际应用需求,闫东鹏教授开创性利用廉价的过渡金属与有机磷光体基于配位相互作用构筑了几类稳定性高、性能优异、易于磷光调变的无机/有机杂化室温余辉材料。利用稳态/瞬态光谱技术,发现金属-有机杂化材料形成后,其磷光寿命可达秒数量级,较单纯的磷光配体提高了近三个数量级。经溶剂处理后,材料的荧光/磷光光谱发生了明显的红移(Stokes位移约为130 nm),相应的荧光/磷光颜色分别由青色到黄色和绿色到红色的变化;热处理之后又可以可逆地回复到原来的颜色。这种可逆的主客体荧光/磷光调变可以实现重复转换,为发展新型智能材料供了新的思路。

报告后,闫东鹏教授同现场师生展开了互动,对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